分類
家長園地

從遊戲中學習英語無難度

家長錦囊

3 月 2023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很多時候我們要小朋友學習一些英文詞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很困難和沉悶的事。其實家長可以嘗試自製一些簡單的小遊戲,跟小朋友從遊戲的過程中學習這些英文生字。

 

第一個遊戲叫做「蓋棉胎」,其實跟我們一向玩開的啤牌蓋棉胎遊戲都有少許類似。家長可以將一些小朋友要學的生字寫在白紙上。另外,我們再寫多數張是哈哈笑的樣子。那玩法是怎樣呢?我們首先要將紙卡弄得均勻,然後就平均分配給玩家,例如家長和小朋友每人有四張,然後輪流發出最頂層的卡,例如發出這張紙卡,就要讀出這個字並解釋這個字的意思,以及用這個字作一句句子。但是如果出到一張哈哈笑的樣子,就要鬥快拍下去。如果是較慢的玩家,就要取走所有卡,並收到自己處,手上最快沒有卡的就為之勝出。

第二個遊戲就是過三關,其實跟我們平時玩的過三關都類似,不過今次在這九格當中,我們就預先寫好一些生字,然後就跟小朋友輪流畫一些交叉或圓圈。例如我畫交叉在這裡,我就要用這格的生字去讀出來,解釋和作一句句子。然後到家長,家長可能就用圓形,像平時玩過三關一樣,最快三個連成直線就贏。

 

第三個遊戲就是記憶配對字卡,家長可以將一些小朋友要學的生字就寫在白色紙上面,每一個字就要寫兩次,家長可以將一對對的字卡,隨意地放在桌上,之後可以請小朋友看一次並記著,然後就把字卡反轉。家長和小朋友就輪流地反轉其中兩張字卡,如果反轉到一樣的話,那就請小朋友用這個詞語,去作一句句子和解釋,還有讀出來。

分類
家長園地

打鬧抑或獎賞?

家長錦囊

3 月 2023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註冊教育心理學家羅偉柏博士

 

很多家長對於督促子女讀書都感到很頭痛,如果他們自動自覺就好了。對於提升子女的學習動機,很多家長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用一些賞懲的方法,究竟藤條還是薯條會比較有效呢?

 

其實我相信現今的家長都會明白,打鬧都不是一些很有效的方法,因為會傷害到小朋友的身體和自專心,這是不是代表用獎品就比較有效呢?例如「如果你讀完書之後,就可以有一包薯條」,但這一種方法亦暗藏危機。

 

首先這些獎品往往要不斷加碼才會有效,其次就是當沒有獎品的時候,小朋友是絕對不會自動自覺讀書的。其實除了用薯條和藤條這兩個方法之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呢?

 

在這裡我想介紹三個法寶給大家,就是「能力感」、「自主感」和「關係感」。能力感是甚麼呢?這就是令到小朋友認為自己有能力學習新的事物及應付挑戰 ,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即是一些不是太難或太易的學習材料或功課給他做。例如來到圖書館選擇一本書的時候,就不要選擇一本太多生字的書,起碼小朋友應該會懂得七至八成字的書就對了。除此之外,也要給多些正面及有助他發展的回饋給他們,多點欣賞他們付出的努力,還有跟他們一起腦力激盪(brainstorm)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就是自主感。其實有時小朋友有很高的能力感,但是他感到被壓迫的時候都不會自動自覺地學習,家長有甚麼可以做,提升小朋友的自主感呢?你可以讓他們做多些決定,他們讀書的時候我們從旁鼓勵;在小朋友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們才提出我們的想法和意見,亦不要給過多的指示他們或不適當地用賞懲,因為這些都會抺去他們的自主感。

 

第三,就是關係感。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被愛和被關懷的需要,而當小朋友感覺到被愛和被關懷的時候,就會與父母產生一種信任。當你再叫他讀書的時候,他都會特別上心,家長如何可以增強與小朋友的關係感呢?平時就要多點聆聽他們的說話,表達你的同理心,亦要用溫暖的態度跟他們相處。最重要就是無條件的愛,無論他們的成績是好與壞,我們都是義無反顧地愛他們。

如果下次督促小朋友讀書而他又不肯時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方向自主感、能力感和關係感出發停一停、想一想我如何可以滿足小朋友這三方面的需要呢?當這三方面的需要被滿足時小朋友就會自自然然自動自覺地學習成長

分類
未分類

小朋友有少少不滿就哭泣不停?

家長錦囊

3 月 2023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有時候可能因為少少不滿,就會哭起來,家長可能已經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安慰自己的小朋友,但他還是時不時便哭起來。這樣爸爸媽媽可能已經覺得很累 ,有一點無助和不知道怎麼辦,甚至覺得有一點煩擾。其實通常來說小朋友的哭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因為他們的語言未可以豐富到講一件完整的事情、他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的想法,所以他們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沿用他們嬰兒時期,最直接或者最快會得到救助的一種方式來表達,就是哭泣。

 

我們不要以為他們懂得行、懂得走和上了學,我們就需要和他講多一些道理。其實相反在幼兒期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和他們做多一些情感支援。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隨著小朋友的心智成熟,他們已經去到第三層的社會需求,亦即是愛和歸屬感。

 

在這個時候他是需要感受,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並且他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這一個階段如果父母可以協助他,幫他們能說一些情緒和想法。不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升,他們的社會需求亦會得到滿足。

看到小朋友哭泣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這樣跟他說:「你很不開心似的,原來你不喜歡媽媽這麼惡跟你說話。「弟弟沒有問過你便拿了你的玩具玩,令你生氣。」如果你說中小朋友的心聲,其實很快會點一下頭和很快不會再哭起來,慢慢他們學識了這種表達方式,他們便不需要用哭泣來表達自己。

 

有一些家長可能便會問:「平日小朋友牙尖嘴利很會說話,但為何有些不開心,他們便說不出來?」其實這是情緒,對人理性思維的影響。假如我邀請你上台做一個演說,你現在是甚麼感覺?你可能會緊張甚至有一點害怕,如果我不給予時間你作準備,這樣可能你連一句說話也說不出。這樣你會看見大人都會受情緒的影響,更何況是小朋友。

 

所以在小朋友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首先放平和自己的心情,然後耐心觀察和分析他們哭泣的原因。再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情緒,這樣小朋友便不會再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