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過分沉迷手機遊戲 家長要如何處理?

家長錦囊

6 月 2024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催眠治療師黃思明

 

電話發出光芒與聲音,總會吸引小朋友玩過不停。有些小朋友無論甚麼時候,不論是吃飯、搭車和上學,都機不離手。家長可以如何解決這問題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小朋友的反應是必然的,手機可以提供很多感官的刺激,也沒有gameover,可以重新開始,有成功感,也可以遠離父母、學校的壓力和挫敗感,根本就是無敵。從生理學來說,玩電子遊戲是會令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給前額葉皮層令人興奮、刺激,並漸漸會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很多成人都不能夠控制,何況小朋友呢?

 

小朋友也會不自覺被吸引,造成現在香港大部分父母的惡夢。我看見很多父母和小朋友,都陷入一個無窮的鬥爭和挫敗。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單止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影響,更嚴重是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腦袋的發展、健康和眼睛的疾病。因此手機成癮也將會像酒和毒品一樣,被列為其中一種心理成癮病。

事實上我曾見過一個初中生,他沉迷打野戰遊戲「食雞」,他時時要在地上執起一些物資,但這些物資有時候會有陷阱會爆炸的。他入醫院的原因是甚麼?

是他不能用手拿著東西,他可以碰下碰下,他會很緊張。因為只要他用手指拿東西就會很害怕。所以你現在發現問題,便可以早些處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比孩子有更加多經驗、智慧及資源,你不可能會輸的,你唯一的弱點就是你太愛他。你會心軟,要知道給很容易要收卻很難,所以家長應該要先和小朋友協商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譬如一日可玩30分鐘,但要先完成家課。

 

至於控制小朋友,首先要選擇適合的戰埸,不要在公眾場所,最合適的就是在家中。即使收也要盡量避免身體接觸,好像搶、拔電線這些應該要盡量避免,因為會傷感情。家長要先用溫柔肯定的語調,警告他很多次。如果他還不肯交出,你便要提醒孩子他已經同意的後果,到最後他睡了你一定可以收到的。但就要堅持堅定執行後果,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些就是較為負面的策略。

更正面的是為小朋友提供,可以吸引他離開手機的機會,例如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提供一個家庭環境,給小朋友有得選擇、有成功感、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建立他的自信和能力。

 

最後很多父母因為其他小朋友有手機,如果自己的沒有,擔心小朋友有比較

甚至會引起自卑,有些擔心小朋友會比其他人學得慢,將來可能會影響他的發展。因此我知道現實是不可能不給小朋友接觸手機的,所以我提議愈小愈應該避免使用手機,盡量拖遲他們進入這個世界。

 

同時家長也要把握機會小心處理,不可以掉以輕心。只要父母夠創意,多些和小朋友有互動和陪伴,夠堅持便可以改變小朋友。

分類
家長園地

仔仔鍾意玩「女仔」玩具 有問題嗎?

家長錦囊

6 月 2024

資料來源:兒童遊戲治療導師賴舜薇

仔仔喜歡公主書及模型,又喜歡粉紅色

小朋友喜歡的公仔玩具有很多類型,不少家長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兒子喜歡公主,喜歡粉紅色,又或擔心女兒喜歡玩玩具車。這種擔心是甚麼呢?家長又真的需要擔心嗎?我們總是習慣了女孩子穿著粉紅色裙子和戴著粉紅色帽子,但見到她玩消防車與耍劍,就會覺得不妥,其實在心理學上叫作「性別角色期待」。

性別角色期待,是指社會和文化期待某種性別從事某種活動內容,所以大家對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性別角色期待其實是很正常。不過我們要留意的是,如果我們將這種期待變成了對某種類別人士固有的看法,這樣會很容易抹殺了個人差異和他的特質了。

以性別教導男孩或女孩應該有何指定表現,以及決定他們的志趣和性格,這個我們叫做「性別角色定型」。性別角色定型會限制他們天賦潛能發展,如果我們想培養他興趣廣泛又有創意,以及剛柔並濟健康人格的小朋友,我們便要保護他們自由探索空間。尤其要留意他們會否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受到社會上其他人言語欺凌。

另外家長可能擔心孩子性別認同問題。性別認同,是指對自己屬於哪一種性別的內在認知,並渴望以這一種性別來生活和表達自己,這一個是屬於個人認知發展範疇問題。隨著小朋友的年齡增長,他的腦部得到發展,對社會和自己有更多學習和認知,慢慢便清晰對自己性別認知。單從玩具和顏色喜好選擇,是不可以說明小朋友有性別認同的困難,因為小朋友的玩具是沒有分性別的。不管他選擇玩車,還是玩公仔,他們都是在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傾訴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做家長應放鬆心情,聆聽小朋友的心情,好好享受和陪伴他們一起玩樂的時光。

分類
家長園地

父母可以如何處理較自我中心的小朋友?

家長錦囊

6 月 2024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小朋友很自我中心,在玩遊戲或和一大群人玩的時候,總要別人跟自己的規則去做。例如一個5歲的女孩子和別人玩的時候,她堅持一定要玩積木但是她的朋友不想玩積木,想玩車,那這個時候要怎樣做呢?如果這個小朋友感到不開心,自我中心會發脾氣,不要人跟她一起玩。別人就會覺得這個小朋友有一點固執或脾氣。以下有幾個方法,看看可否幫到家長去面對小朋友自我中心的情況。

 

第一,我們要去肯定小朋友的情緒,父母這個時候可以去到小朋友身邊告訴她:「是的,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不開心,因為你真的很想玩積木,而其他小朋友又不想玩。你不能玩積木是否覺得很不開心?」父母在這個時候可以嘗試拍拍她或擁抱她,給予她一種肯定和親密的感覺,讓小朋友的情緒可以慢慢平穩平靜下來。如果見到小朋友可以平穩平靜下來的時候,可以幫助她嘗試,慢慢學習第二步。

 

第二步我們稱為透視人心,易地而處。如果小朋友去到另一個小朋友的世界或角色去感受一下,自己這樣做的時候對方會有甚麼感覺。家長可以和她進行角色扮演,譬如剛才的女孩是A,另外的小朋友是B。女孩扮演B,家長便扮演A

家長可以學她的語氣:「我不玩!我不喜歡玩車!我一定要玩積木!」父母就問小朋友:「你有甚麼感受?」小朋友通常都說:「他常常都要堅持他的玩法,我不想跟他玩。我都不開心。」

家長也可以問她:「如果是這樣你還是否希望以後見到這個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嗎?」可能女孩會說:「我也不太想,那如果是這樣我以後都要單獨自己一個人玩,很悶的。」小朋友通常都想有人和他一起玩的。

 

接著去到第三步,學習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想方法,例如和B小朋友嘗試猜包剪揼可能這次是贏的話事,下次可能是輸的話事。我們換轉換轉這樣玩又或我們共同發揮創意,例如好像玩積木的例子,我們是否可以一去玩積木和車呢?將積木砌一個停車場出來,接著車就在積木上面遊走,這樣便可以一起玩。

我們幫小朋友想一些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學習明白他的行為對於其他人有甚麼感受和影響,而他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以致別人會更加想和他玩,即Prosocial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