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婴幼儿心理发展协会
心理咨询师程卫强先生
「孩子故意做出挑战你底线的行为吗?」
「孩子的行为跟你的意愿完全相反吗?」
「孩子怎样罚都不怕,还好像愈罚愈『曳』!」
这些都是你的写照吗?很多时候,父母们都会为孩子的行为而操心不已,但其实孩子行为的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的情绪,例如孩子可能因为争宠而故意作出反叛行为,又或因为想得到父母的关注,而作出不当行为,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愈罚愈不听话」!
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Plutchik指出,我们有8种基本情绪(Plutchik, 1993),包括接纳、预期、厌恶、愤怒、悲伤、恐惧、快乐及惊讶,这些情绪会按「情绪链(Emotion Chain) 」表现出来,包括:(一)刺激、(二)想法、(三)情绪、(四)行为和(五)效果。
举例说,哥哥见到妈妈在照顾年幼的妹妹(刺激),不禁想到妈妈可能只爱妹妹而不再理会自己了(想法),因此出现悲伤和愤怒等情绪(情绪),于是便故意捣蛋(行为),结果妈妈放下妹妹在婴儿床,然后「处理」哥哥(效果)。在哥哥的眼中,妈妈总算放下了妹妹,因此,该行为达到效果。
年幼的孩子未必能透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点困难。其实,我们可以透过安抚孩子的情绪,并留意有关行为发生的模式,便可以改善其行为。
举例说,哥哥每逢看到妈妈照顾妹妹就会出现不当行为,这可以推测得到哥哥是希望得到妈妈的爱。因此,妈妈可以平衡一下与哥哥及妹妹的独处时间,让哥哥感受到妈妈也是爱他的,也可以邀请他一起去照顾妹妹。如果被忽略时就会有不当行为,这可能是引起父母关注的一个技俩,父母可以在不当行为未出现时就给予关注,但当不当行为出现时,就以故意忽略的技巧回应,以让孩子明白,不当行为并不能引起关注。
只要知道孩子的行为原因,对改善不当行为有莫大的帮助。想知道更多有关资讯,可与我们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