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锦囊

故事教育 家长可以如何做?

撰文:资深幼儿教育顾问莫莱茵小姐

 

曾经有不少家长向笔者提问有关说一些很难向小朋友解释的故事题材,例如涉及死亡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残杀的《小红帽》等等。由于故事书的内容是这样描写情节,而图画更画得如此像真,小朋友听了或读了之后,可能对死亡感到十分恐惧,但又未能表达内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听了之后更大哭起来。把原本享受的亲子故事时间,结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负担,令家长们都感到内疚和不知怎样收拾「残局」。

 

角色数量少 情节正面

 

而笔者亦这样教导家长,第一:下次从选材入手,在图书馆云云众多的故事中,选择一些家长评定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数量少、情节正面,或较容易由家长在说故事的互动中,可以让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绪。因为角色数量少的故事,可让孩子较专注地在故事脉络中慢慢理解他的内心转化、行为表现和价值观。

 

而故事情节正面,是为孩子建立认识自我、解难、自信、分析力等优质条件,抗衡未来反面题材的故事、故事中坏的处境或现实中面对困难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长确定孩子已储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经验,否则,不应在以上先决条件未成熟下,让孩子接触恐怖或反面题材的故事。

启发心智成长 正面人格的原则

 

第二:从故事带给小朋友教学的意义开始,一直要紧守启发孩子心智成长和正面人格的原则!任说故事的人把邪恶和坏人演绎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学,是听众和故事人从直接对景象之描述、联想到的讯息和背后主旨意义分享,而产生的教与学互动过程。这样的观察、描述、意识和互动内容,来自听众和故事人当时身心状态和个人累积之经历而产生互动。

 

故事人在教学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细预备和阅读故事内容,把重点和背后主旨清楚带出,更要预备在说故事时,在某情节上引发孩子思考人和事的问题。在描述和气氛营造中提供价值观的交流机会,以及最重要的是观察听众听故事时之反应,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续好奇的互动部分。

 

演绎与互动要具人性化

 

第三:让故事人的演绎与互动,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发功效。不论故事或现实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处境难关让孩子一一面对,这些都是他们重要的磨练机会,而且比温室中成长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们当孩子的明灯,就要为他们逐一装备以后独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经验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给孩子听。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