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转季眼睛就敏感?锥形角膜又是什么?

家长锦囊

5 月 2024

资料来源:眼科医生余泓翰


每逢转季,小朋友都会捽捽眼,眼痕又流眼水,大多都是眼睛过敏。百分之十至二十的小朋友也有眼睛过敏的情况出现,视乎季节而定,秋冬出现的情况会较严重。

小朋友眼睛过敏时,普遍症状都是眼睛红、眼肿、经常揉眼、眼痕、流眼水,有时眼皮会出现肿胀情况,眼皮会出现类似湿疹的情况。一般来说,小朋友也会有皮肤湿疹、哮喘或鼻敏感等情况。

眼睛过敏的成因都会与遗传有关系,另外天气转变,湿度及温度这两项也有关系。加上空气污染、家居尘螨及养宠物,也是一般较常见的原因

其实大部分眼睛敏感也不会影响视力,但有一小部分小朋友患有较严重的眼敏感,长时间也会敏感,并非季节性敏感,有些人的角膜可能会受损、起疤,严重的会引致视力受损。

至于,锥形角膜是角膜病变,角膜的弧度通常定了就不会改变,但有小部分人患锥形角膜,角膜弧度会不断加深。长远来说,即使患者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也无法把视力矫正,亦有可能要进行手术,或者治疗才可以矫正视力。现时治疗锥形角膜,我们会使用一种角膜胶原交联的手术,可以稳定角膜的弧度,减慢角膜弧度变深的速度。

分类
家长锦囊

为什么小朋友吃饭时总是不专心?

家长锦囊

5 月 2024

撰文﹕协康教育心理学家团队

不少4至5岁的孩子吃饭时喜欢东张西望、弄这弄那、不专心,原来有机会跟他们操作餐具「笨手笨脚」有关之余,还可能与他们的专注力时间较短、时间观念仍在发展、对四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饭有关。

专注时间较短

4至5岁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较长的用餐时间,一方面由于他们对餐具的运用还能是不太熟悉,会出现「论尽」情况;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肠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较长时间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为专注时间较短,自制能力低,又没有时间的观念,他们容易受到四周的环境吸引,看得高兴忘我时,就连前面的饭菜也忘记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才能继续进膳,导致拖长了吃饭时间。

父母面对专注时间较短的孩子,可以尝试营造一个固定、安静、熟悉及布置简约的用膳环境,给孩子定立一个合理吃饭时间的上限,并不时提醒孩子吃饭的时限,务求在时限前完成进食。

对四周环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观察型」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经常透过眼睛观察去学习新的事物,就连在吃饭的时候也会用眼睛「东张西望」继续学习,虽然他们在吃饭的时候会四处张望,给人很不专心的感觉,然而,他们很少会因此而「忘记」了吃饭,只是在一边吃时一边望,陶醉于他们的眼睛观察当中。 对于观察学习型的孩子,与其让孩子东张西望,家长不妨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阅览图书,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当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东张西望的孩子,则是为了逃避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故意拖延时间,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动作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罢了。 所以,若要解决孩子吃饭时东张西望的状况,家长先要细心观察及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

吃饭毋须过急

香港人生活节奏急速,吃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有时为了赶时间,看见孩子慢条斯理地吃饭的模样,真叫家长心里着急起来。 说到底,若是时间许可的话,还是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时间,让他们可以慢慢咀嚼,品尝食物的滋味。 ;最后,家长也可考虑适度减少孩子进食的份量,让他们较容易在饭桌上完成饭餐,一方面可减少父母与孩子在饭桌上冲突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孩子因为感到肚饿而要求更多饭餸,直接增加他们进食的动机。

分类
家长锦囊

臭脾气怎么办?

家长锦囊

5 月 2024

首先,我们得明白到,孩子能够表达愤怒的情绪,对孩子发展自主性极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儿期时(约两至三岁),当中的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发展」及「羞耻及怀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们应该处理的,是孩子因情绪而作出的行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绪。

另外,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孩子有,父母也有。当孩子尝试表达其愤怒的情绪时,他们会以父母为一个模仿的对像,当父母对孩子愤怒,或父母之间争吵等,孩子会以此等行为作为发达及控制情绪的重要参考(Bandura , 1977)。父母之间的争吵、恶意嘲讽、甚至暴力,都会提升孩子对愤怒的敏感性,并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发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气,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处之道。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协助幼儿更有效掌控及减少愤怒的强度呢? 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议(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为:若有关行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样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应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给予满足,也不需要因其行为而给予责罚,只需要不作回应便可以了;
2. 情绪角的使用:在家中设一安静、没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为让孩子安静的区域,当孩子爆发情绪,或作出不恰当行为后,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绪角安静一下,这未必等如责备,而是让孩子的情绪可以舒缓,情况就如便急需要上厕所一样,这只是一个正常的需要。如果运用恰当,当孩子日后有情绪时,可能自然的就会跑到情绪角去舒缓一下呢!
3. 唤醒与愤怒不相容的情绪,特别如对受害者的同情心;
4. 减少接触可能会触动孩子愤怒的情况或事物:当孩子未完全建立一个自我控制的能力前,减少孩子愤怒的机会,也即等同减少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
5. 解释其行为的后果;
6. 审视引起愤怒情绪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针对不同的情况,如孩子因愤怒而对他人作出暴力行为,父母可以专注于解释后果及唤起其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发脾气,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负面行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组合使用,例如当孩子在情绪角平复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释后果。最后,当然要视乎孩子的能力而选择处理方案,举例说,孩子还未会说话,你却向他十分钟连环解释后果,似乎只会增加双方之间的冲突。

当父母决定了每一个情况的应对策略后,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简单的说,一致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同样的行为都会使用同样的结果,不会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却使用责骂,这会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顾者都会使用同样的方案,从而加强向孩子表明「这行为是不恰当的」这个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