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痴身:分离焦虑

家长锦囊

8 月 2024

撰文:香港注册心理学家 程卫强

 

婴儿约在九个月开始,孩子变得异常痴身,即使妈妈上洗手间,也可能会显得非常的焦虑,抱紧妈妈不放,甚至放声大哭。

 

分离焦虑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反应。在某些情况下,与照顾者分离时,婴儿会出现寻求依附的行为,如抱着妈妈不放、用尽方法找寻妈妈、或不论妈妈到那里就爬到那里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离亦可能会衍生出绝望、对抗、分离(Detachment)等行为,视乎分离的时间(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对分离的反应,亦会因应不同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环境中,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出现较少的忧虑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约七个月时,对象恒存概念开始出现,他们明白即使看不见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当孩子能够建立这个概念,他们的分离焦虑会相对降低。若妈妈能够经常与孩子沟通、表示出对婴孩的正面情绪及感觉、并给予适当刺激及协助者,孩子较易掌握并应用对象恒存概念于对象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协助孩子协助分离焦虑,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与照顾者发展出亲密的、依附的情感关系(Attachment),并待孩子本身的发展成熟,方能凑效。以两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能够以照片来缓和他们与照顾者分离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岁的孩子甚至可以于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在祖父母家过夜。

 

孩子能否培养出此等「能耐」,取决于照顾者与孩子能否建立出紧密的情感关系,当相互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过想象父母的形像,及回忆父母的爱,以安抚他们因分离而出现的焦虑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分类
家长锦囊

妙用故事书高智力篇

家长锦囊

8 月 2024

撰文: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团队

 

自闭症幼儿的智能及言语能力达 5 至 6 岁,又应看甚么书呢?家长与孩子阅读时又有甚么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闭症幼儿应该能明白简单德育故事,家长可参照「社交故事」形式让自闭症孩子有效理解内容。当孩子对故事内容熟悉了,家长可把主角换成其他真实人物,或是换成孩子自己,好让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变,那么故事情节也可以有少许改变: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让孩子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当然,角色及情节的改变,需要在儿童未发展出对故事细节的顽固之前。至于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话和神话故事,需待自闭症儿童有能力把知识广泛化时才可以使用。

 

在认知方面,当孩子理解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家长可在故事中强调情绪字眼,例如「见到狗,美美很害怕。」当儿童适合学习先后概念时,可强调时间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错事,之后,说对不起。」因应孩子程度,家长可善用故事书的每一页,加插或用语气强调适用的字眼。

在亲子交流方面,能力较高的自闭症儿童,可与家长轮流一人一句地讲故事,此方法既可训练孩子接续故事和专心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之外,又可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家长灵活运用故事书,能够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促进亲子交流。自闭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随书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书便大派用场:起初只说故事,后来加入娃娃,然后再逐步减少使用故事书,最后只以娃娃来讲故事,并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带孩子走出故事书,慢慢进入假想游戏的世界。

 

在社交认知方面,使用漫画的家长,可用涂改液把人物的「对话泡泡」涂白,然后与孩子一起创作新对话。起初可先涂改某些字词,当双方熟习方法后,便可涂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对话都是自创的。勇于尝试的家长,更可试为孩子度身制作故事书及设计不同的讲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学习所需的社交概念。

分类
家长锦囊

升小后同学面目全非,如何协助小朋友适应?

家长锦囊

8 月 2024

数据源:心理学家李伟堂博士

 

小朋友在幼儿园期间,由N班到K3也有四年的时间,他们也会认识到一些朋友,有他们的朋友圈子。但K3暑假过后,升到小学却突然完全不一样了,或者可能有一两位同学是同校升小,但亦可能在不同班别,因而造成忧虑及不快。

 

当然,有些小朋友升上小一认识新朋友便忘记了幼儿园的好同学,但有部分可能因为他的社交能力,真的相对比较需要时间栽培,所以他会比较关心以前幼儿园的小朋友。

 

家长可以保留幼儿园小朋友的联络方法,尤其现在大多都有些幼儿园家长群组。当小朋友9月开学了,他有机会发现到不像幼稚园时,有几个朋友跟他玩和聊天,他便会开始萌生了,不喜欢上学的想法。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忙联谊一下,譬如家长可以和相熟的小朋友妈妈说:「我的儿子很想念你的儿子。」

让这两位小朋友之间还有联谊,属于一个过渡期。升上小学后,经过长一点时间,他们也会认识新朋友。但在过渡阶段,我们也想让他知道幼儿园的好朋友,其实你也是能找到他们的,他不是消失了。直至他在小学认识了新的朋友,这些他便会慢慢放开了。

 

但是如果除了刚才所说朋友的分离,令他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的焦虑。例如小朋友真的很不想上学,令妈妈很烦扰,甚至回来后会哭,或者是不愿换校服。毕竟小一入学后,他的世界完全改变了,很熟悉的老师、环境和比较轻松的上课模式,上小学后便截然不同。

 

通常小朋友放学后跟你说:「我今天很想念你!」这句说话其实是魔术语,魔术语在哪里?很多家长不知道的便会直接回答:「我也很想念你。」但是他不明白小朋友放学的时候跟你说:「我很想念你。」其实已经说明他今天应该有些困难出现了。

 

上学其实很忙碌的,每个课堂要听课,又要做堂课,小息时也要玩,然后就是吃午餐,节目是很充实的。35分钟后又转另一位老师,又要学新东西了,其实没有空间让他坐着放空,想起爸妈。但是当不顺利的时间一出现,他第一时间便会想起爸妈,因为爸妈才是他最强大的后盾。

所以如果小朋友一放学便很主动地说:「我今天很想念你。」家长应问他:「在做甚么事情时最想念我?」那我们便比较容易知道他面对甚么的时候,可能小息没有朋友陪伴的时候?上课时老师问问题不懂得回答的时候?他听不懂的时候?这令我们更清楚知道怎样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