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学好英文没有速成班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资深升学专家辅导教师协会荣誉顾问赵荣德先生

学生问我:「学英文有没有quick fix (速成)?」我说:「没有!」其他科目可能有速成的方法,但英文没有。因为英文是语文 (Language) ,而语文是技巧 (Skill),学习语文是学习一种技巧,而学习技巧一定要有耐性、毅力和勇气,像打太极拳、打乒乓球,一定要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有所成,所以学英文没有速成!

 

以下介绍三个有人用过而成功的方法,大家不妨选择一个适合你性格的来试试:

 

第一个方法是 Read 、Read 、Read(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可分两种,第一种是大量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第二种是大量阅读不同作者的作品。我读大学时,认识一位英文能力奇佳的同学,虽说他是中国人,但曾经担任一份英文报章的总编辑,英文程度自是超人一等。我问他如何练好一手好英文,他说他曾经把柯南道尔 (Conan Doyle) 的《福尔摩斯》 (Sherlock Holmes) 原著全集由头到尾精读过一次,自此英文「脱胎换骨」,这是大量阅读一个作者成功搞好英文的好例子。

我教过一个血液有毛病的中一学生,他每上课两个月便要卧病于床半个月,但他考试的英文成绩却差不多是全班之冠。我问其原因,他答我:「我卧病于床那半个月,表哥天天送我三四本英文书,我无事做,于是每天把书看完,结果不知不觉把英文水平提升了!」这是一个大量阅读不同作者成功搞好英文的好例子。

 

第二个方法是每天朗诵英文报纸的「读者来函」:话说有一次晚宴,有一位成绩十分「标青」的学生走来与我寒喧。我知道他是由另一间中文小学转入喇沙中一的学生,我问他怎样学习英文,原来他每天把《南华早报》(SCMP)的读者来函大声朗读,读足六个月,对英文自然有信心,自此对英文有兴趣。后来,他会考还考到九优佳绩。

 

第三个方法是学好英文文法,那是于 1953 年获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所说的。他在 〈My Early Life〉中说,因为萨默维尔老师每天教他不断剖析英语用法(practiced continually English analysis),结果令他的英文水平大大提高。他说:「我彻底地学习,所以在我的骨子里也烙上了一般英国句子的基本结构。」(I learn thoroughly.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British sentence ) 懂得怎样做句,还怕学不好英文吗?

以上三个方法,都是学好英文的不二法门,三个方法都有一个共通点:学好英文,要有耐性,没有速成!

分类
家长锦囊

书写能力小训练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婴幼儿心理发展协会心理咨询师程卫强先生

「他的字永远都写不到在在线,全部会『飞』的!」

「他的字都不能写在格里,通常一个字『霸』两个格!」

「他写字时经常跳行或跳格!」

「他写字时好像不够力似的,字迹浅得几乎看不到了!」

 

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学习写字时的写照。孩子在书写时,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简单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灵活性(精细动作)。如果精细动作训练不足,孩子可能会出现写字或执笔无力等情况。家长可如何处理和训练呢?很简单,就是从小便让他们多玩泥胶、黏土和面粉等玩意。

其次,视觉空间及眼球的控制,对抄写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类活动是极佳的训练项目,透过视觉追踪并作出击(或踢)球的动作,也是一个很天然和有趣的训练。除此之外,找不同游戏(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迷宫游戏(先用眼找出路,然后才用笔联机)等,也对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写练习中,手眼协调当然也不可忽视!抛接豆袋、钓鱼游戏、倒水练习和剪纸等,对手眼协调帮助也很大。

这些游戏应该在甚么时候开始进行?每天需要「操练」多久?其实,当这些游戏在孩子懂得和能够玩的时候,家长便可以与他们玩了。而且,家长应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当孩子不想玩时,家长便应该转换游戏,而并不是硬性要求进行多久。笔者的理念是,透过日常的游戏,孩子便可以获得一定的技巧,避免问题出现,而不是进行补救式的操练。否则,多好的游戏也会变得乏味无趣,是受苦多于享受吧!

分类
家长锦囊

小朋友好怕丑 可以点算好?

家長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新领域潜能发展中心注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幼儿见到陌生人,或身处在陌生环境,变成「怕丑仔」和「怕丑妹」十分常见。家长可以如何让他们突破自己?不要每次遇见新朋友都躲在自己身后?

孩子是怕陌生人,还是怕任何人?

其实,害羞对于幼儿来说也是相当普遍。因为他们不理解对方的动机或意向,或是对陌生的新环境而感到害怕,这是很平常的反应。害羞是一种心理的内在意识,家长应从幼儿对不同人的反应,分析他们是害怕陌生人,还是害羞得连熟悉的人也感到害怕。

 

如果孩子是因为陌生人的外表和衣着打扮奇特,或是身处陌生的环境、灯光不足或是封闭密的空间而感到害羞。其实成年人也可能有这些行为表现,就像身处陌生的地方或人群时,行为较害羞或惊慌都是正常的。

 

循序渐进 适应环境和人群

事实上,有外向的幼儿,也有内向的,这是他们个性的特质。家长一方面需要接受他们,另一方面需要培育他们突破自己。如果幼儿是长时间地害羞,就会影响他们探索四周事物和提升认知能力的机会、与人交往及互动可提升社交能力的机会,以及参与不同学习、接触新事物的可能性。

 

家长应由熟识到陌生,循序渐进让幼儿适应和他人相处。由同住的家人到亲戚、邻居、熟朋友、生疏的朋友到陌生人,慢慢把幼儿的社群圈子日渐扩阔。另外,有些幼儿不是害怕面对人,而是因为身处某些陌生环境,家长应定期带幼儿到不同的陌生地方接触新事物,让他们学习处变不惊,增加他们社交的安全领域,但家长亦不能操之过急。

 

发展障碍亦引致孩子「害羞」

此外,家长也应留意幼儿会否出现了一些发展上的障碍,而令家长误以为是害羞,或者这障碍是令幼儿变得害羞的真正原因。例如幼儿如果出现听力发展问题,他的反应及接收声音能力自然较正常的幼儿为差。又例如,如果幼儿有近视或远视,往往会因为看不清楚而出现「害羞」的情况。如果家长并未察觉这是视力问题所致,就会以为幼儿是真的比较害羞,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

 

还有,感统有否失调、有没有社交障碍、不同感官渠道之间的协调是否有发展不佳的情况,都会令幼儿出现以上的情况。如果家长未能判断问题所在,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找出问题的根本,对症下药及早处理,就可大大减少对幼儿的影响。

分类
家长锦囊

锻练小脑袋「脑力」训练小游戏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公开大学幼儿教育学士课程兼职讲师梁嘉敏

DHA 只是供应孩子脑部发展的养分,要孩子变得聪明,大脑必须得到适当的锻炼。今次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脑袋锻炼小游戏,十分适合2岁至就读小学的儿童呢!

  1. 迷宫或找不同等脑图练习
    虽然迷宫和找不同等脑图练习是我们小时候的玩意,但到了这个年代,它们依然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脑图练习除了迷宫、找不同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总之凡是需要孩子观察和专注地完成任务的图像游戏,均属于脑图练习。不知道大家是否认识Wally(中译《威利在哪里?》),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欢迎的脑图游戏。

其实脑图游戏不一定需要购买,也不一定印在书本上,我们在家中也可轻易制作脑图游戏。例如家长可以在一堆杂物中放两颗瑞士糖,那孩子一定会很用心地找出来呢!

  1. 收拾家中对象 并把对象分类
    其实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环节,也是锻炼脑筋的大好机会,例如收拾和分类。把对象有条理地分类,不单能提升孩子的组织能力,更能发挥孩子的创意。有时孩子的分类方法可能跟我们成年人不同,不过也不无他们的道理,家长不妨问一下孩子为甚么会这样分类,你便会发现原来孩子的观察力可能比你更强,他们会用他们观察到的细节作分类,所以家长不应要孩子根据成年人眼中的分类方法,以免打击他们自我解难的主动性。

你可能会问,我家孩子不喜欢收拾对象,那该怎么办呢?在孩子还未养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类的习惯时,一定要从游戏开始,以提升孩子花气力去完成「使命」的动机。例如可以举办「房间斗整齐比赛」或「阿四日」,让家庭成员互相帮大家执房等活动,以鼓励孩子收拾和分类,也可以锻炼一下「脑力」!

  1. 考记忆游戏
    坊间有很多记忆游戏卡,例如把十数张牌反转,轮流翻开两张,如果翻开了相同的卡牌,便可以拿到自己手上。另外,坊间亦有些绘有不同对象的图卡,家长可将它们打开排成一行,让孩子看了然后反转,再问孩子某一件对象在哪一张卡上。这些均是很好的记忆力游戏,成年人或孩子更可以发挥更多创意,变换一下玩法以增加趣味性。

分类
家长锦囊

口部肌肉发展要训练 为语言能力奠基础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言语治疗师郭子欣

每个幼儿的语言能力都不同,有些小朋友我1岁多便能讲出不同单字,2岁便能说出句子,与人沟通。但有些小朋友的语言能发展则较慢,事实上口部肌肉发展对进食及语言能力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可以不同小游戏,训练小朋友口部肌肉,为其语言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口部肌肉包括面颊肌肉、唇部、舌头及下巴的肌肉,会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进食经验转变而不断进步。口部肌肉的力度、控制、灵活度及协调性更是影响幼儿学习说话的重要因素。

 

幼儿日常进餐过程其实是很好的练习机会,但有些个案却是因为经常进食细碎甚至糊状食物,而导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发展,既影响进食,亦影响语言发展。常见的情况如流口水及发音不清晰或准确,所以口肌问题必须正视。

 

以下是一些训练口部肌肉的简单小游戏,希望能透过有趣活动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为语言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吹气练习

 

玩法:

 

首先预备一个盆,家长及小朋友面对面,把盆放在二人中间。然后加入半盆水,把一只纸船放在家长的一边,船内放上小朋友喜欢的食物或小礼品(如:贴纸等)。家长先把纸船吹向孩子的方向,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内的食物或小礼品,如果小朋友想再获得食物或小礼品,必须把船吹向家长的方向。

 

透过这类吹气练习,能加强舌头向后缩以及圆嘴的能力,加强下颚的稳定性和控制度,以提升说话清晰度。

咀嚼练习

 

玩法:

 

把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如:甘笋、青瓜、西芹和苹果等)切成条状,长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约。家长拿着蔬菜条的末端,然后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间,以鼓励小朋友运用大牙咀嚼。家长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当孩子咬一下,家长便将食物推入一下,直至小朋友把整条蔬菜条吃光为止,左右两边交替练习。家长可因应小朋友的能力,调节食物条的粗幼长短及软硬度。

 

咀嚼时需要嘴唇、舌头及下颚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协调,而语音发展也是透过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发出不同的语音,所以咀嚼训练有助改善发音清晰度。

分类
家长锦囊

开放式提问有助提升幼儿联想力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 注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很多家长希望可以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其实只要父母适当地引导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连起来,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就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思考眼前所见到的事物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小朋友看到苹果的时候,让幼儿想想有甚么对象亦是圆形或红色的;听见雀鸟的叫声,幼儿会想到甚么动物也会飞。

 

多向子女提出没有限制性的问题

 

当家长向幼儿提出发问时,切勿强迫他们回答或要求一个确实的答案,甚至毋需他们马上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可能还在联想中。家长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问题,可以随意地想起甚么就问甚么,例如筷子像甚么对象,甚么人和学生一样要穿制服。除了让他们多思考之外,家长亦可以与子女一起思考和讨论,藉此当作亲子活动,有助增进彼此的感情。

 

除了个别发问,家长还可以让幼儿与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问题。对于能力较高的幼儿,父母可以让他们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对较弱的,家长可以透过适当地提示和示范来引导他们回答。

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问的问题,甚至可以尝试问一些有想象和讨论空间的问题,好让子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父母可以问子女户外有甚么东西是圆形的、家里有甚么东西是用铁做的、有甚么食物是红色等。反而一些有确实和肯定答案的问题,例如数学题(1加1等于多少),我们一般称这些问题为「封闭式问题」,由于只有特定答案的问题,其实对提高幼儿的联想力没有太大帮助。

事实上,创意联想是应该从最小的事情开始推想,这样才是训练幼儿联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长们不妨由今天开始,提升幼儿的联想能力吧!

分类
家长锦囊

与其过度保护 不如陪伴经历高低起跌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疗师 

   儿童游戏治疗师 李慧芝

最近在脸书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记录了她5岁的大儿子示范如何用锯齿小刀切西兰花,经剪接后的短片约3分半钟,全程由妈妈负责拍摄。在短片中,男孩的刀法谈不上熟练,但脸上却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而且还解说得头头是道。

 

作为一位治疗师,笔者也很赞同妈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和汲取经验,因为毕竟锯齿小刀的伤害性有限,即使真的割伤了手,最多也只是皮外伤,小孩子也会很快复原。可是我作为一子之母,观看着整个过程,也不其然担心起来。

小男孩顺利切完整棵西兰花,我也顿时松了一口气。我心里十分欣赏男孩的耐心和努力,但我更佩服这位妈妈的勇气。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在放手让孩子尝试,以及担心孩子遭遇挫败两者之间挣扎着。许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适度的空间自主自决,并从中建立责任感和自信心。然而作为爱锡子女的父母,也同时会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经历痛苦。这些担心和焦虑,会驱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孩子免于犯错,例如为孩子做决定,替孩子完成他们应负的责任,又或是说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等等。

 

父母担心子女遇挫败,都是基于爱护他们,这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并不是去保护孩子免于犯错和受伤,而是陪伴孩子经历种种高低起跌和成败得失。这一种陪伴包含了对子女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并且信任他们有能力承担其选择的后果,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决定。

没有人能保证孩子的人生一帆风顺,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绝不孤单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满有自信地不断探索、学习和发展所长。

分类
家长锦囊

如何协助孩子分清「需要」定「想要」?学理财从「身教」开始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认可儿童财商导师Miranda Lee

 

成长在疫情下的孩子,既不能外出上学,就连上街购物的机会也少了,不少家长们也担心孩子在成长的旅程上好像有点缺失,苦恼怎样为家中的孩子们提供「心灵」补充品。

 

最近朋友提及,她的8岁女儿原来已经学会自己网购,前阵子更在网上书店一口气购买了很多文具和书本,并利用父母网上支付平台付款。购买过程中,女儿原本只想选购两本故事书,但被不断弹出的广告和优惠吸引着,不自觉地选购了很多额外「想要」物品。

 

的确,大人偶尔也会「想要症发作」,被产品的外表及广告诱惑,形成冲动消费,对于理财观念较弱的小朋友,更易误以为网购「零负担」,只要由父母电子支付,一切就如「想要就有」的消费模式。

如何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研究发现,父母对金钱的态度及理财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理财观,所以「身教」相当重要,平日不妨让孩子多观察自己消费过程,体验父母如何面对「想要」的诱惑,购物前先问自己三条问题:例如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已有相类似,是否经常使用到等等,当自己已经心中有数,自然可以避免冲动消费。

 

为了寓购物于学习,我会先让孩子选购自己所需物品,付款时,就是教导孩子「理财」的好时机。重新让他们检视购物车内那些是「需要」的,考虑物品的价值和实用性,提醒「想要」虽可以满足欲望,但是否「需要」立即购买,并要由自己零用钱负担,直接让他们从钱包里拿出金钱来结账。这样,孩子便变得谨慎,立即思前想后,挣扎「买与不买」,苦恼之情相当搞笑。所以鼓励小朋友使用实体金钱,明白东西是要用钱买回来,不能随便浪费。

 

父母对金钱的运用,是孩子建立理财观的一面镜。所以以身作则十分重要,好好善用生活中的契机。所谓「想要」是无穷无尽,金钱却是有限,我们消费前必须三思,分辨「需要」和「想要」,量入为出。特别在疫情下,让孩子学会感恩和知足,才是给孩子一生受用的理财智慧。

分类
家长锦囊

价值观教育——同理心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卓王咏诗博士

 

最近,天气不稳定,经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间,遇见一班中学生排队上车,赫然发现有一位女同学没有带遮,非常狼狈,我连忙与她分享我的雨伞。他们是穿着同一学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认识,但看见同校同学如此狼狈,为何没有一位同学愿意跟她分享雨伞?这令我想起从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书中指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为基础,可以试着从察觉他人需要及关心对方的看法等原则为出发点,了解他人观点,认知他人情绪与响应对方的感受,同时提高个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强,人际关系比较好,相反亦然。

 

2.  认知他人情绪

 

透过换位思考,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与处理问题。我们要从小教育儿童先认识自己的情绪,亚洲人的小区较为内敛,除了开心不开心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情绪。从小向儿童灌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却有适当及不适当的处理情绪方法。例:可以愤怒,愤怒时可以向人倾诉,但愤怒时打人便是不恰当。从小认识自己的情绪,也会较容易体会他人的情绪,慢慢培养同理心。

3.  察觉他人需要

 

处于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经常垂下头打手机,较少留意身边人和事。儿童从小认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有助长大后察觉及敏感于他人的需要。

 

笔者相信小朋友从小培养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价值观教育,当中包括:同理心。各人从小培养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设身处地明白他人,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参考书籍:

丹尼尔.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
家长锦囊

讲故事有助语言发展 如何提升小朋友叙事能力?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言语治疗师王雅恩

儿童透过说故事,可以学习如何把他们学到的词汇组织成句子,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不过,有不少家长引导孩子说故事时,往往无从入手。以下是一些小秘方,有助提升小朋友的叙事能力。

 

1.  选择适当的故事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孩子的故事说得好,家长第一步必须选择适合孩子的图书。根据 2006 年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供幼儿阅读的图书内容应该健康有趣、人物造型生动和插图能清楚展现主题。


选择图书时,家长应留意内容是否适合孩子的兴趣和生活。另外,家长宜先由情节简单和重复性句子较多的图书开始,帮助孩子掌握和运用故事中的句子。随着孩子长大后,家长可选择内容情节较复杂的图书。故事的题材可多样化,以增进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探索。

2.  从模仿中学习

大部分的孩子不但喜欢听别人说故事,也喜欢说故事给别人听。不过,部分家长可能过于心急,于是买了一些图书回来后,便督促孩子快点说故事,结果反而令孩子对说故事失去兴趣。倘若孩子未能掌握叙事结构,即使家长如何督促孩子,孩子也不会说到一个好的故事。因此,家长应先让孩子从模仿中学习。家长给孩子读完一个故事后,可以告诉孩子接下来换他说故事,提醒他要把故事里发生的事情按顺序讲出来。

当孩子说故事时,家长应鼓励孩子用完整的句式,并对他们的故事作出响应。例如,当孩子用较短的句式来说故事时,家长可以替他们延长句式,在他们的说话中加上新的内容,并鼓励他们再说一遍。例如孩子说︰「冰冰拿走了大苹果。」家长可以尝试将句子扩张成「冰冰拿走了最大的苹果」,并请孩子仿说一遍。

如果孩子一时记不清楚故事细节,家长可以给适当的提示孩子,例如可以指着图画提醒他,或者利用问题来引导他。当孩子讲完后,家长应赞赏他付出的努力。如果孩子在提示下,仍未能复述故事内容,家长可帮忙他说出他忘记的那一小段,再鼓励他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