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为甚么孩子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可以怎么办?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幼儿教育专家陈陈淑安

 

有些孩子上幼儿园,甚至5、6岁时仍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根据利瓦伊大伟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钟内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为瓶头孔较大),比在 20 分钟内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头的行为。李博士又曾试验用滴筒喂小狗,使牠们在吃奶的时候没有机会吸吮,结果牠们的反应,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别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厉害,连皮都脱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婴儿最初数月吸吮指头的行为,是因为得不到吸吮的满足所致,是一种需要,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坏行为。

 

为甚么孩子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

 

喂哺母乳 增进亲子感情

母亲能亲自哺乳,婴儿是最幸福的,因为婴儿不但得到适当的营养,与母亲肌肤接触得到温暖安全感,而且由于吸吮着柔软的乳头,除了得到温饱外,还享受着母子心灵上的沟通,这种深厚的爱,骨肉的亲情与吃着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何况婴儿在吸吮得到无上的满足感。

 

但是,母亲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种种原因,不得不用奶瓶喂孩子时,应特别注意喂奶的次数和所费的时间。母亲应平心静气地让孩子慢慢吃,特别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满足,才不致容易发生吸吮手指的习惯,婴儿喜欢吮手指起自无意识的,他的小指在挪动着,无意地放进嘴里,感到愉快满足而吸吮起来。

发泄心理紧张

 

可是到了4、5 岁时仍不断吸吮指头,那意义就不同了,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紧张的发泄。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虑;因为有了一个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亲的爱;因为父母太忙,无瑕照顾他们而感到孤寂,没有家庭的温暖;又或者因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儿园,得不到适当的照顾而缺乏安全感。这些导致孩子焦虑、不安、紧张、惶恐都是心理紧张的成因。

 

孩子与成人一样,心理紧张时需要发泄,这本是很自然的现象,成人为减轻心理紧张,往往用抽烟来松弛自己。孩子会用吮手指,或摇晃来发泄情绪紧张。在这情况下,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对孩子的态度外,应额外有耐心,应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态,使孩子感到放松没压力,反之父母表现担忧、紧张甚或急于纠正而责骂,绑手指、涂苦药等,只会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变成恶性循环,延长了吸吮手指的习惯。

 

家长可以怎么办?

 

1.尽量用母乳喂哺,这是最自然、最适合婴儿的哺乳方法,养成吸吮手指习惯的机会亦较少。

 

2.家长用奶樽喂奶时,应特别注意喂奶的时间,能保持 15 至 20 分钟是比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与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动,以便转移孩子吸吮的习惯。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说故事和唱儿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无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厉害时,父母仍应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紧张的态度,有时不理会和不提点孩子,吸吮手指的现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岁前已有吸吮手指习惯多年,自然会逐渐消失,尤其是当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觉时才吮,这就表示已是尾声了。父母应耐心等待,急于纠正是不生效的。特别是当孩子上幼儿园后,往往因不愿在其他朋辈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学校忙于其他活动,吸吮手指的习惯会无形消失。

 

7.吸吮后的手指会有难闻的气味,如果 5 至 6 岁的孩子仍有吸吮习惯,可试试让他嗅嗅难闻的气味,可能因而纠正不良习惯。

分类
家长锦囊

究竟是湿疹定皮肤敏感?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杨明霞中医师

踏入初秋,除了开始感受到一阵阵凉风外,也同时察觉到四周的朋友开始「身痒」,皮肤问题又找上门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诊,并不断查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湿疹。虽然湿疹本身就有不同类别,但从发病机制来看,与皮肤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肤敏感与湿疹又应如何识别呢?湿疹又是否这样可怕呢?

1. 病发的原因

湿疹 (eczema) 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炎,不具传染性。中医称湿疹为「湿疮」,是很常见的皮肤病。湿疹的内在因素包括体质、情志和腑脏功能失调,而外在因素则包括风、湿、热阻于肌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的正气虚弱,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风湿热邪浸淫于肌肤,便会形成湿疹或加重湿疹。

而皮肤敏感又称荨麻疹,发病与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触物有密切关系,常见的皮肤敏感有两类,包括接触外来物的刺激而引发肌肤的过敏,例金属、尘螨和化学物质等致敏原。第二个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发不同程度的皮肤敏感问题,而出现红斑、干燥和脱皮等状况,痕痒之余更会有抓到「一挞挞」的情况。

2. 患处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态方面,皮肤敏感一般会在患处出现泛红,甚至风圑,搔抓后会加剧。急性期的湿疹会出现红疹、渗液和出血等情况,慢性湿疹则会出现角质层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经搔抓亦会出现干燥,甚至干裂的情况。这些增生的角质层一但被抓脱,除了会出血外,更会出现渗液的情况。而且,湿疹可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例如耳、头、面、手、脐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却对称分布,患者会感到非常痕痒,当用手搔痒时常引致皮肤糜烂、渗出疮液甚至含浓,而且反复发作,使皮肤表面变得粗糙,疮痂隆起。

 

3. 治疗方法殊途同归

皮肤问题主要与风、湿、热三种邪气有关,特别是湿邪,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由于患者先天禀赋(即先天赋予的体质因素)不耐,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患者的体质一般属于先天性脾胃虚弱型,当进食过量辛辣和虾蟹海鲜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于夏季大量进食生冷食物,以致湿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脏运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肤敏感的机会。

所以,戒口对皮肤问题的治疗十分重要。皮肤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应禁食「发物」。「发物」是指能诱发皮肤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发物主要包括海鲜类、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应避免各种刺激皮肤的因素,例如抓痒、用碱性强的肥皂、冲凉液或过热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患湿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运动等都会对湿疹有纾缓作用。

分类
家长锦囊

痴身:分离焦虑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香港注册心理学家 程卫强

 

婴儿约在九个月开始,孩子变得异常痴身,即使妈妈上洗手间,也可能会显得非常的焦虑,抱紧妈妈不放,甚至放声大哭。

 

分离焦虑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反应。在某些情况下,与照顾者分离时,婴儿会出现寻求依附的行为,如抱着妈妈不放、用尽方法找寻妈妈、或不论妈妈到那里就爬到那里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离亦可能会衍生出绝望、对抗、分离(Detachment)等行为,视乎分离的时间(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对分离的反应,亦会因应不同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环境中,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出现较少的忧虑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约七个月时,对象恒存概念开始出现,他们明白即使看不见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当孩子能够建立这个概念,他们的分离焦虑会相对降低。若妈妈能够经常与孩子沟通、表示出对婴孩的正面情绪及感觉、并给予适当刺激及协助者,孩子较易掌握并应用对象恒存概念于对象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协助孩子协助分离焦虑,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与照顾者发展出亲密的、依附的情感关系(Attachment),并待孩子本身的发展成熟,方能凑效。以两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能够以照片来缓和他们与照顾者分离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岁的孩子甚至可以于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在祖父母家过夜。

 

孩子能否培养出此等「能耐」,取决于照顾者与孩子能否建立出紧密的情感关系,当相互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过想象父母的形像,及回忆父母的爱,以安抚他们因分离而出现的焦虑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分类
家长锦囊

妙用故事书高智力篇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团队

 

自闭症幼儿的智能及言语能力达 5 至 6 岁,又应看甚么书呢?家长与孩子阅读时又有甚么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闭症幼儿应该能明白简单德育故事,家长可参照「社交故事」形式让自闭症孩子有效理解内容。当孩子对故事内容熟悉了,家长可把主角换成其他真实人物,或是换成孩子自己,好让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变,那么故事情节也可以有少许改变: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让孩子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当然,角色及情节的改变,需要在儿童未发展出对故事细节的顽固之前。至于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话和神话故事,需待自闭症儿童有能力把知识广泛化时才可以使用。

 

在认知方面,当孩子理解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家长可在故事中强调情绪字眼,例如「见到狗,美美很害怕。」当儿童适合学习先后概念时,可强调时间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错事,之后,说对不起。」因应孩子程度,家长可善用故事书的每一页,加插或用语气强调适用的字眼。

在亲子交流方面,能力较高的自闭症儿童,可与家长轮流一人一句地讲故事,此方法既可训练孩子接续故事和专心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之外,又可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家长灵活运用故事书,能够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促进亲子交流。自闭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随书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书便大派用场:起初只说故事,后来加入娃娃,然后再逐步减少使用故事书,最后只以娃娃来讲故事,并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带孩子走出故事书,慢慢进入假想游戏的世界。

 

在社交认知方面,使用漫画的家长,可用涂改液把人物的「对话泡泡」涂白,然后与孩子一起创作新对话。起初可先涂改某些字词,当双方熟习方法后,便可涂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对话都是自创的。勇于尝试的家长,更可试为孩子度身制作故事书及设计不同的讲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学习所需的社交概念。

分类
家长锦囊

升小后同学面目全非,如何协助小朋友适应?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数据源:心理学家李伟堂博士

 

小朋友在幼儿园期间,由N班到K3也有四年的时间,他们也会认识到一些朋友,有他们的朋友圈子。但K3暑假过后,升到小学却突然完全不一样了,或者可能有一两位同学是同校升小,但亦可能在不同班别,因而造成忧虑及不快。

 

当然,有些小朋友升上小一认识新朋友便忘记了幼儿园的好同学,但有部分可能因为他的社交能力,真的相对比较需要时间栽培,所以他会比较关心以前幼儿园的小朋友。

 

家长可以保留幼儿园小朋友的联络方法,尤其现在大多都有些幼儿园家长群组。当小朋友9月开学了,他有机会发现到不像幼稚园时,有几个朋友跟他玩和聊天,他便会开始萌生了,不喜欢上学的想法。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忙联谊一下,譬如家长可以和相熟的小朋友妈妈说:「我的儿子很想念你的儿子。」

让这两位小朋友之间还有联谊,属于一个过渡期。升上小学后,经过长一点时间,他们也会认识新朋友。但在过渡阶段,我们也想让他知道幼儿园的好朋友,其实你也是能找到他们的,他不是消失了。直至他在小学认识了新的朋友,这些他便会慢慢放开了。

 

但是如果除了刚才所说朋友的分离,令他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的焦虑。例如小朋友真的很不想上学,令妈妈很烦扰,甚至回来后会哭,或者是不愿换校服。毕竟小一入学后,他的世界完全改变了,很熟悉的老师、环境和比较轻松的上课模式,上小学后便截然不同。

 

通常小朋友放学后跟你说:「我今天很想念你!」这句说话其实是魔术语,魔术语在哪里?很多家长不知道的便会直接回答:「我也很想念你。」但是他不明白小朋友放学的时候跟你说:「我很想念你。」其实已经说明他今天应该有些困难出现了。

 

上学其实很忙碌的,每个课堂要听课,又要做堂课,小息时也要玩,然后就是吃午餐,节目是很充实的。35分钟后又转另一位老师,又要学新东西了,其实没有空间让他坐着放空,想起爸妈。但是当不顺利的时间一出现,他第一时间便会想起爸妈,因为爸妈才是他最强大的后盾。

所以如果小朋友一放学便很主动地说:「我今天很想念你。」家长应问他:「在做甚么事情时最想念我?」那我们便比较容易知道他面对甚么的时候,可能小息没有朋友陪伴的时候?上课时老师问问题不懂得回答的时候?他听不懂的时候?这令我们更清楚知道怎样帮助他。

分类
家长锦囊

垃圾是谁的?孩子品德培育须透过家校合作才成功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张伟菁校长

眼前有这样两组镜头:

 

镜头一:

在热闹的街头,正随父母一起闲逛的小男孩,发现脚下有一个废弃的汽水罐,他走过去捡起汽水罐,准备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不过,妈妈发现了后,要求孩子将手中的汽水罐扔掉,但孩子不从。接着,爸爸也走了过来,训斥道:「笨蛋,怎可以捡起这么脏的东西,你又不是清道夫!」小男孩却说:「老师说过了,要爱护环境,不能乱丢垃圾!」妈妈说:「这又不是你扔的,管它呢!」小男孩看起来很困惑,却又不得不把捡在手中的垃圾扔回地上。

镜头二:

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月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大约5、6岁的男孩。孩子在喝完果汁之后,随手就把空盒丢在椅子底下。妈妈赶紧拾起空盒,交到儿子手里,对儿子说:「乖孩子,把空盒丢到前面的垃圾箱里去。」一会儿后,这对母子又亲切地拥抱在一起,妈妈轻声地对儿子说:「要爱护环境,不可乱丢垃圾啊!」

镜头一里的男孩是否很可怜呢?他一定被父母和老师不同的教育方法搞糊涂了。

学校教育,除了教授孩子们课本知识之外,也着重德育的传授。爱护环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当学校和老师在全力培养孩子这种公德意识时,如果父母能够与学校配合,鼓励孩子跟从老师的教导,自己又作孩子的榜样,孩子才能获得正面的教育,而非在校学的是一套,实际生活又要面对另一套标准。

家校合作 培养孩子品德

学校对学生有很多要求,例如守时、守规、守秩序、服务、清洁卫生等等,都是德育训练,希望孩子自小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对社会有责任和义务,而不单是获取利益。试想想,假如镜头一的男孩在听了父母的理论之后,即使以后在家里发现垃圾,也会抱着「既然不是我扔的,我就没有必要去捡」的心态,父母会有何感想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觉爱护家里的卫生环境,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可是,又可曾想过:如果你从未教育过孩子要尊重清洁人员的劳动果实,又从未在孩子面前身体力行地爱护过社会大环境,孩子又怎会懂得去爱护家里的小环境呢?

有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学童在长辈或家佣帮忙时,甚少向他们说「谢谢」,更有部分孩子认为家佣的工作是要照顾自己,所以不需要对其特别有礼。而会向父母说「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饭」的学童均不多。

为什么小朋友会不懂得礼貌呢?因为家长自身也不会向他人或家佣说「谢谢」,亦有家长经常或间中驳斥及责骂长辈,或打断别人讲话。除了乘搭交通工具会「霸位」外,也有家长会在公众场所打尖或不排队。父母师长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父母必须时刻警惕个人行为,也应尽量即时指正子女的无礼态度,但紧记语气及用字得当。每日也应抽时间指导子女反思个人错误,令他们对事件更为深刻。孩子的品德培育,须透过家校合作才可成功,家长在其中担当了比师长更重要的角色。

分类
家长锦囊

聪明学习靠运动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游戏治疗师冯祉禧

笔者刚参与了台湾教师专业进修交流活动,见识到台湾的教育着重以运动培养孩子成长,让我得到新的启发,希望与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学校称得上是体育学院小学版「虎林小学」。一踏进学校,同学便以政府推广的健身操欢迎我们。他们一起跟着拍子举手投足,做出各式各样的热身动作。让人感到他们就像老虎仔一样的精神活泼,而我像真的进入了充满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运动能强化孩子学习能力

虎林小学的刘校长说学校是政府重点学校,专注同学的体育发展,并相信透过运动能强化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以哈佛医学院精神科临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为基础,提倡零时运动计划。此计划提倡学生于所有时间都在运动,即零时 (Anytime)。每当小休时,学生便会跑到操场的任何一处做运动,他们有的玩躲避球、有的在攀钢架、更有的打羽毛球。所有学生都享受每个运动的时刻。

运动的好处  强化大脑机能

众所周知,运动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之中,他指出更多有关运动对大脑的好处。他形容大脑是讯息处理中心,透过不同的传递者(化学物质)于不同路径传达讯息。在运动时,大脑能有效地生产更多传递者和强化路径,使讯息传得更快更准。

将理论应用于学习上,学生以运动强化大脑机能,再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研究证实运动能提高学生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都是成功学习的必备条件。此外,运动能使大脑制造 Dopamine(令人有快乐感的化学物质),令学生能愉快地学习,成绩自然会更加优秀。

如何让孩子爱上运动?

为了让孩子享受运动的时间和好处,家长必需让孩子爱上运动,以下有三项建议:

零时运动

多让孩子有运动的机会,如提供合宜的时间,工具和场地,同时家长要留意环境的安全。

健康运动

多教导孩子因爱健康而做运动,多提及运动对健康的好处。

一起运动

多与孩子一起运动,享受运动的时刻,享受亲子的美好时光。

分类
家长锦囊

小朋友出外后都不愿回家,家长如何是好?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资料来源: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饶方莉

家长有时候和小朋友外出的时候,常常遇见他们玩得很开心,接着哭了不愿意回家,哭得天崩地塌,不管我们用哄还是责罚或者是解释原因,小朋友也可能继续持续地哭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如何去面对小朋友这样的情况?

第一,我们首先要明白小朋友的情绪和问问他背后的原因,什么原因令他不想回家?想继续玩下去?家长可以跟他说:「我也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如你告诉我吧。」有时候我们临床会听到有几个不同的可能性的,例如可能小朋友说:「我很开心,因为这里真的很好玩我想继续玩下去」或者「我很害怕回家,因为回到家后要继续做功课或者温习」,又或者是「我很害怕家中的一些长辈,因为他们在的时候可能会骂我。」我们先了解原因,也帮助他说出自己的情绪。

妈妈可以回应:「妈妈听到了,你很想继续把这个开心的感觉延续下去」、「妈妈听到了,你对读书考试很害怕或者有很大压力」或是第三「你对家里一些人很恐惧,跟他相处好像很不开心」。接着,我们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去想方法面对以上的情况。

例如第一个情况他很想继续玩有开心的感觉,我们可以跟他一起想回到家后有什么事情,可以令他一样有开心的感觉。例如他很喜欢看电视、玩平板电脑或者玩board game,不如回到家后继续玩一些在家中可以玩到的活动或者玩具。

资料来源: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饶方莉

家长有时候和小朋友外出的时候,常常遇见他们玩得很开心,接着哭了不愿意回家,哭得天崩地塌,不管我们用哄还是责罚或者是解释原因,小朋友也可能继续持续地哭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如何去面对小朋友这样的情况?

第一,我们首先要明白小朋友的情绪和问问他背后的原因,什么原因令他不想回家?想继续玩下去?家长可以跟他说:「我也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如你告诉我吧。」有时候我们临床会听到有几个不同的可能性的,例如可能小朋友说:「我很开心,因为这里真的很好玩我想继续玩下去」或者「我很害怕回家,因为回到家后要继续做功课或者温习」,又或者是「我很害怕家中的一些长辈,因为他们在的时候可能会骂我。」我们先了解原因,也帮助他说出自己的情绪。

妈妈可以回应:「妈妈听到了,你很想继续把这个开心的感觉延续下去」、「妈妈听到了,你对读书考试很害怕或者有很大压力」或是第三「你对家里一些人很恐惧,跟他相处好像很不开心」。接着,我们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去想方法面对以上的情况。

例如第一个情况他很想继续玩有开心的感觉,我们可以跟他一起想回到家后有什么事情,可以令他一样有开心的感觉。例如他很喜欢看电视、玩平板电脑或者玩board game,不如回到家后继续玩一些在家中可以玩到的活动或者玩具。

如果小朋友在那个娱乐场所内不能离开、哭闹或迟了回家,我们也会在行为后果配对表上给一个负面标志,给他一个负面的后果,例如拿走当晚家中全部娱乐,或什一星期也不能去他最爱的娱乐场所。这个行为后果配对表在外出前要跟小朋友一起商量制订,每次回家也检讨一下内容是否合适,又或有什么可以增加删减,让小朋友可以有一个目标跟着做,让他感觉到其实他是要回家的。

分类
家长锦囊

小朋友过分沉迷手机游戏 家长要如何处理?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资料来源:家庭动力婚姻及家庭治疗师、催眠治疗师黄思明

电话发出光芒与声音,总会吸引小朋友玩过不停。有些小朋友无论什么时候,不论是吃饭、搭车和上学,都机不离手。家长可以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小朋友的反应是必然的,手机可以提供很多感官的刺激,也没有gameover,可以重新开始,有成功感,也可以远离父母、学校的压力和挫败感,根本就是无敌。从生理学来说,玩电子游戏是会令大脑释放大量的多巴胺,给前额叶皮层令人兴奋、刺激,并渐渐会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很多成人都不能够控制,何况小朋友呢?

小朋友也会不自觉被吸引,造成现在香港大部分父母的恶梦。我看见很多父母和小朋友,都陷入一个无穷的斗争和挫败。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单止对小朋友的学习有影响,更严重是会影响他们的专注力、脑袋的发展、健康和眼睛的疾病。因此手机成瘾也将会像酒和毒品一样,被列为其中一种心理成瘾病。

事实上我曾见过一个初中生,他沉迷打野战游戏「食鸡」,他时时要在地上执起一些物资,但这些物资有时候会有陷阱会爆炸的。他入医院的原因是什么?

是他不能用手拿着东西,他可以碰下碰下,他会很紧张。因为只要他用手指拿东西就会很害怕。所以你现在发现问题,便可以早些处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

 

家长比孩子有更加多经验、智慧及资源,你不可能会输的,你唯一的弱点就是你太爱他。你会心软,要知道给很容易要收却很难,所以家长应该要先和小朋友协商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譬如一日可玩30分钟,但要先完成家课。

至于控制小朋友,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战埸,不要在公众场所,最合适的就是在家中。即使收也要尽量避免身体接触,好像抢、拔电线这些应该要尽量避免,因为会伤感情。家长要先用温柔肯定的语调,警告他很多次。如果他还不肯交出,你便要提醒孩子他已经同意的后果,到最后他睡了你一定可以收到的。但就要坚持坚定执行后果,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些就是较为负面的策略。

更正面的是为小朋友提供,可以吸引他离开手机的机会,例如和小朋友一起进行户外活动,提供一个家庭环境,给小朋友有得选择、有成功感、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建立他的自信和能力。

最后很多父母因为其他小朋友有手机,如果自己的没有,担心小朋友有比较,甚至会引起自卑,有些担心小朋友会比其他人学得慢,将来可能会影响他的发展。因此我知道现实是不可能不给小朋友接触手机的,所以我提议愈小愈应该避免使用手机,尽量拖迟他们进入这个世界。

同时家长也要把握机会小心处理,不可以掉以轻心。只要父母够创意,多些和小朋友有互动和陪伴,够坚持便可以改变小朋友。

分类
家长锦囊

仔仔鍾意玩「女仔」玩具 有問題嗎?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资料来源:儿童游戏治疗导师赖舜薇

仔仔喜欢公主书及模型,又喜欢粉红色

小朋友喜欢的公仔玩具有很多类型,不少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儿子喜欢公主,喜欢粉红色,又或担心女儿喜欢玩玩具车。这种担心是什么呢?家长又真的需要担心吗?我们总是习惯了女孩子穿着粉红色裙子和戴着粉红色帽子,但见到她玩消防车与耍剑,就会觉得不妥,其实在心理学上叫作「性别角色期待」。

性别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和文化期待某种性别从事某种活动内容,所以大家对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性别角色期待其实是很正常。不过我们要留意的是,如果我们将这种期待变成了对某种类别人士固有的看法,这样会很容易抹杀了个人差异和他的特质了。

以性别教导男孩或女孩应该有何指定表现,以及决定他们的志趣和性格,这个我们叫做「性别角色定型」。性别角色定型会限制他们天赋潜能发展,如果我们想培养他兴趣广泛又有创意,以及刚柔并济健康人格的小朋友,我们便要保护他们自由探索空间。尤其要留意他们会否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受到社会上其他人言语欺凌。

另外家长可能担心孩子性别认同问题。性别认同,是指对自己属于哪一种性别的内在认知,并渴望以这一种性别来生活和表达自己,这一个是属于个人认知发展范畴问题。随着小朋友的年龄增长,他的脑部得到发展,对社会和自己有更多学习和认知,慢慢便清晰对自己性别认知。单从玩具和颜色喜好选择,是不可以说明小朋友有性别认同的困难,因为小朋友的玩具是没有分性别的。不管他选择玩车,还是玩公仔,他们都是在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倾诉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做家长应放松心情,聆听小朋友的心情,好好享受和陪伴他们一起玩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