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父母可以如何处理较自我中心的小朋友?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资料来源: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饶方莉

 

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小朋友很自我中心,在玩游戏或和一大群人玩的时候,总要别人跟自己的规则去做。例如一个5岁的女孩子和别人玩的时候,她坚持一定要玩积木,但是她的朋友不想玩积木,想玩车,那这个时候要怎样做呢?如果这个小朋友感到不开心,自我中心会发脾气,不要人跟她一起玩。别人就会觉得这个小朋友有一点固执或脾气。以下有几个方法,看看可否帮到家长去面对小朋友自我中心的情况。

第一,我们要去肯定小朋友的情绪,父母这个时候可以去到小朋友身边告诉她:「是的,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很不开心,因为你真的很想玩积木,而其他小朋友又不想玩。你不能玩积木是否觉得很不开心?」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尝试拍拍她或拥抱她,给予她一种肯定和亲密的感觉,让小朋友的情绪可以慢慢平稳平静下来。如果见到小朋友可以平稳平静下来的时候,可以帮助她尝试,慢慢学习第二步。

第二步我们称为透视人心,易地而处。如果小朋友去到另一个小朋友的世界或角色去感受一下,自己这样做的时候对方会有什么感觉。家长可以和她进行角色扮演,譬如刚才的女孩是A,另外的小朋友是B。女孩扮演B,家长便扮演A

家长可以学她的语气:「我不玩!我不喜欢玩车!我一定要玩积木!」父母就问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小朋友通常都说:「他常常都要坚持他的玩法,我不想跟他玩。我都不开心。」

家长也可以问她:「如果是这样你还是否希望以后见到这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吗?」可能女孩会说:「我也不太想,那如果是这样我以后都要单独自己一个人玩,很闷的。」小朋友通常都想有人和他一起玩的。

接着去到第三步,学习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想方法,例如和B小朋友尝试猜包剪揼,可能这次是赢的话事,下次可能是输的话事。我们换转换转这样玩又或我们共同发挥创意,例如好像玩积木的例子,我们是否可以一去玩积木和车呢?将积木砌一个停车场出来,接着车就在积木上面游走,这样便可以一起玩。

我们帮小朋友想一些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学习明白他的行为对于其他人有什么感受和影响,而他怎样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致别人会更加想和他玩,即Prosocial Behavior。

分类
家长锦囊

转季眼睛就敏感?锥形角膜又是什么?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资料来源:眼科医生余泓翰


每逢转季,小朋友都会捽捽眼,眼痕又流眼水,大多都是眼睛过敏。百分之十至二十的小朋友也有眼睛过敏的情况出现,视乎季节而定,秋冬出现的情况会较严重。

小朋友眼睛过敏时,普遍症状都是眼睛红、眼肿、经常揉眼、眼痕、流眼水,有时眼皮会出现肿胀情况,眼皮会出现类似湿疹的情况。一般来说,小朋友也会有皮肤湿疹、哮喘或鼻敏感等情况。

眼睛过敏的成因都会与遗传有关系,另外天气转变,湿度及温度这两项也有关系。加上空气污染、家居尘螨及养宠物,也是一般较常见的原因

其实大部分眼睛敏感也不会影响视力,但有一小部分小朋友患有较严重的眼敏感,长时间也会敏感,并非季节性敏感,有些人的角膜可能会受损、起疤,严重的会引致视力受损。

至于,锥形角膜是角膜病变,角膜的弧度通常定了就不会改变,但有小部分人患锥形角膜,角膜弧度会不断加深。长远来说,即使患者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也无法把视力矫正,亦有可能要进行手术,或者治疗才可以矫正视力。现时治疗锥形角膜,我们会使用一种角膜胶原交联的手术,可以稳定角膜的弧度,减慢角膜弧度变深的速度。

分类
家长锦囊

为什么小朋友吃饭时总是不专心?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协康教育心理学家团队

不少4至5岁的孩子吃饭时喜欢东张西望、弄这弄那、不专心,原来有机会跟他们操作餐具「笨手笨脚」有关之余,还可能与他们的专注力时间较短、时间观念仍在发展、对四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饭有关。

专注时间较短

4至5岁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较长的用餐时间,一方面由于他们对餐具的运用还能是不太熟悉,会出现「论尽」情况;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肠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较长时间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为专注时间较短,自制能力低,又没有时间的观念,他们容易受到四周的环境吸引,看得高兴忘我时,就连前面的饭菜也忘记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才能继续进膳,导致拖长了吃饭时间。

父母面对专注时间较短的孩子,可以尝试营造一个固定、安静、熟悉及布置简约的用膳环境,给孩子定立一个合理吃饭时间的上限,并不时提醒孩子吃饭的时限,务求在时限前完成进食。

对四周环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观察型」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经常透过眼睛观察去学习新的事物,就连在吃饭的时候也会用眼睛「东张西望」继续学习,虽然他们在吃饭的时候会四处张望,给人很不专心的感觉,然而,他们很少会因此而「忘记」了吃饭,只是在一边吃时一边望,陶醉于他们的眼睛观察当中。 对于观察学习型的孩子,与其让孩子东张西望,家长不妨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阅览图书,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当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东张西望的孩子,则是为了逃避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故意拖延时间,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动作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罢了。 所以,若要解决孩子吃饭时东张西望的状况,家长先要细心观察及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

吃饭毋须过急

香港人生活节奏急速,吃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有时为了赶时间,看见孩子慢条斯理地吃饭的模样,真叫家长心里着急起来。 说到底,若是时间许可的话,还是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时间,让他们可以慢慢咀嚼,品尝食物的滋味。 ;最后,家长也可考虑适度减少孩子进食的份量,让他们较容易在饭桌上完成饭餐,一方面可减少父母与孩子在饭桌上冲突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孩子因为感到肚饿而要求更多饭餸,直接增加他们进食的动机。

分类
家长锦囊

臭脾气怎么办?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首先,我们得明白到,孩子能够表达愤怒的情绪,对孩子发展自主性极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儿期时(约两至三岁),当中的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发展」及「羞耻及怀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们应该处理的,是孩子因情绪而作出的行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绪。

另外,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孩子有,父母也有。当孩子尝试表达其愤怒的情绪时,他们会以父母为一个模仿的对像,当父母对孩子愤怒,或父母之间争吵等,孩子会以此等行为作为发达及控制情绪的重要参考(Bandura , 1977)。父母之间的争吵、恶意嘲讽、甚至暴力,都会提升孩子对愤怒的敏感性,并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发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气,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处之道。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协助幼儿更有效掌控及减少愤怒的强度呢? 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议(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为:若有关行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样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应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给予满足,也不需要因其行为而给予责罚,只需要不作回应便可以了;
2. 情绪角的使用:在家中设一安静、没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为让孩子安静的区域,当孩子爆发情绪,或作出不恰当行为后,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绪角安静一下,这未必等如责备,而是让孩子的情绪可以舒缓,情况就如便急需要上厕所一样,这只是一个正常的需要。如果运用恰当,当孩子日后有情绪时,可能自然的就会跑到情绪角去舒缓一下呢!
3. 唤醒与愤怒不相容的情绪,特别如对受害者的同情心;
4. 减少接触可能会触动孩子愤怒的情况或事物:当孩子未完全建立一个自我控制的能力前,减少孩子愤怒的机会,也即等同减少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
5. 解释其行为的后果;
6. 审视引起愤怒情绪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针对不同的情况,如孩子因愤怒而对他人作出暴力行为,父母可以专注于解释后果及唤起其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发脾气,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负面行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组合使用,例如当孩子在情绪角平复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释后果。最后,当然要视乎孩子的能力而选择处理方案,举例说,孩子还未会说话,你却向他十分钟连环解释后果,似乎只会增加双方之间的冲突。

当父母决定了每一个情况的应对策略后,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简单的说,一致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同样的行为都会使用同样的结果,不会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却使用责骂,这会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顾者都会使用同样的方案,从而加强向孩子表明「这行为是不恰当的」这个讯息。

分类
家长锦囊

什么饮品才是健康?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营养学家及运动教练杨晓澄

小朋友当然喜爱以冰冻的饮品解暑,但你们会否担心饮品隐藏的糖分过多,从而影响健康呢?

留意包装饮品营养标签

当你选择预先包装的饮品,紧记留意一下它的营养标签。首先,果汁味与果茶类等纸包装饮品,热量主要来自其糖分。要合乎低糖的标准,以每 100 毫升的饮品为例,少于 5 克糖分可以被界定为低糖的选择。

天然果汁饮品一定好?

也许你认为天然果汁会比一般纸包装饮品更好,但原来很多天然果汁饮品,是由浓缩果汁加入糖分混合而成,与鲜榨果汁是截然不同的产品。某些天然果汁会声称产品没有额外添加糖分,令人错觉没有糖分在内,对身体更有益处,然而果汁本身所提供的糖分亦不少,所以千万别以为果汁可代替水分。

究竟多少糖分摄取才算恰当?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将每天的糖分摄取量下调,成年人日服逾 6 茶匙即过量﹗以一杯 240 毫升的天然果汁作例子,内含的糖分原来已经有 20 克,即 5 茶匙的糖分。喝一杯已接近一天摄取糖分的上限。

如何才可以饮得健康?

鲜榨果汁可能是较好的选择,但也要限制每天饮用的份量,需知道一杯鲜榨果汁动辄用上3 至4个水果,以80 毫升代替1 份水果计算,每天最多饮用2/ 3杯果汁已经足够,更理想的做法是将果肉一并「搅拌」,,膳食纤维就不会被隔开,既能促进肠道蠕动,亦可增加饱腹感。

每天应喝多少水分才足够呢?

每天应喝多少水分才足够呢? 除了清水、果汁、茶或咖啡,汤水亦可计算入内。

根据 Institute of Medicine 的建议,健康男士一天喝 3 公升(大概 12 杯水),

而健康女士一天喝 2.2 公升(大概 9 杯水)便算足够。其实老生常谈的一天 8 杯水,差距不大,但要提醒自己每天定时定量饮用,身体才可真正吸收到水分。

分类
家长锦囊

故事教育 家长可以如何做?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资深幼儿教育顾问莫莱茵小姐

 

曾经有不少家长向笔者提问有关说一些很难向小朋友解释的故事题材,例如涉及死亡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残杀的《小红帽》等等。由于故事书的内容是这样描写情节,而图画更画得如此像真,小朋友听了或读了之后,可能对死亡感到十分恐惧,但又未能表达内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听了之后更大哭起来。把原本享受的亲子故事时间,结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负担,令家长们都感到内疚和不知怎样收拾「残局」。

 

角色数量少 情节正面

 

而笔者亦这样教导家长,第一:下次从选材入手,在图书馆云云众多的故事中,选择一些家长评定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数量少、情节正面,或较容易由家长在说故事的互动中,可以让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绪。因为角色数量少的故事,可让孩子较专注地在故事脉络中慢慢理解他的内心转化、行为表现和价值观。

 

而故事情节正面,是为孩子建立认识自我、解难、自信、分析力等优质条件,抗衡未来反面题材的故事、故事中坏的处境或现实中面对困难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长确定孩子已储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经验,否则,不应在以上先决条件未成熟下,让孩子接触恐怖或反面题材的故事。

启发心智成长 正面人格的原则

 

第二:从故事带给小朋友教学的意义开始,一直要紧守启发孩子心智成长和正面人格的原则!任说故事的人把邪恶和坏人演绎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学,是听众和故事人从直接对景象之描述、联想到的讯息和背后主旨意义分享,而产生的教与学互动过程。这样的观察、描述、意识和互动内容,来自听众和故事人当时身心状态和个人累积之经历而产生互动。

 

故事人在教学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细预备和阅读故事内容,把重点和背后主旨清楚带出,更要预备在说故事时,在某情节上引发孩子思考人和事的问题。在描述和气氛营造中提供价值观的交流机会,以及最重要的是观察听众听故事时之反应,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续好奇的互动部分。

 

演绎与互动要具人性化

 

第三:让故事人的演绎与互动,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发功效。不论故事或现实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处境难关让孩子一一面对,这些都是他们重要的磨练机会,而且比温室中成长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们当孩子的明灯,就要为他们逐一装备以后独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经验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给孩子听。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分类
家长锦囊

快速令小朋友冷静的方法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数据源:儿童行为治疗师叶伟麟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负面的情绪,例如生气、发脾气或是很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也很想快点息事宁人「你不要这么生气吧!」,或会责备他,有时候甚至会喝骂他:「你立即给我闭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长会说说道理:「我们做人不应该这样的,应该冷静一点」,但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为甚么会这样呢?

 

原来这跟我们的脑部结构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认识了脑部结构,对我们管教孩子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只要认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称为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有两颗,在我们后脑。当我们受到惊吓、威胁的时候,它会发出一些讯号,让我们可以攻击或是逃避的,杏仁核具有反射作用。

另一个部分称为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便是让我们有没有弹性,即是有没有同理心。但是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这两个部分是不能够同时运作的。小朋友的前额叶皮质发展要从两岁至二十多岁才完全成形的,才可以听明白你说的道理,可以想到你在想甚么、你的感受。

 

因此小朋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那两颗杏仁核控制,所以你看到很多小朋友经常有很多情绪、经常这么容易暴燥和容易发脾气。

我们如何让杏仁核停止运作呢?这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我们让杏仁核停止运作的方法便是帮助小朋友说出他们的情绪,特别是当小朋友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作为家长要帮他们说出来,譬如你说我看到你很不开心、我看到你很失望、很伤心,因为当你说出和形容了他的感受,他的前额叶皮质便会输送安抚的信息到他的杏仁核 ,让杏仁核立即停止运作。

 

千万别倒转!看到他有情绪,说出家长你自己的个人感受:「我真的很生气!」、「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或「我觉得很生气!」你这样只会

刺激小朋友的杏仁核,令他们更反抗。所以我们在管教小朋友的第一步,不是管他或教他,而是先连系他的情绪,再重新调整。

分类
家长锦囊

给胆小鬼孩子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八爪鱼家长梁永乐先生

早前趁暑假,笔者就让孩子参与各种课外活动,长子希哥和幼稚园一班同学参与位于大埔「树屋」的野外活动场地,有草地、农田、鱼池等等,亲近大自然。活动重头戏就是攀爬上5 米高的树屋,以胆小见称的希哥,平日站在商场玻璃围栏都会脚软、双手冒汗,当时他站在5 米高处说﹕「呜… …我以为树屋有楼梯走下去……」

希哥害怕从树屋回到地面 遭教练「嘲讽」

家长们在教练指导下,替孩子穿上攀爬的安全装备,整装待发准备爬上树屋,家长按教练指示下攀爬,孩子见到爸妈亲身示范,安心随之而上。希哥按教练逐步教导下爬上树屋后,就开始后悔,不知怎样返回地面,要抱着铁柱「扮消防员」滑落(虽然实质是吊着安全绳)对他实在是极大挑战。不论我怎样又哄又教,树下的家长、同学们怎样打气,希哥就是用脚撑着树干,怎样都不肯走近铁柱。

教练让其他孩子先落地,一个接一个,有的玩得笑容满面、有的哭着说害怕,但都顺利一一安全落地。唯独希哥坚决不从,满有爱心的教练不断用他独有办法哄希哥说:「你真是100% 感性,要理性一点不要惊下去。」希哥说:「不要!」敎练: 「不如下面的家长……(我以为他说:掌声鼓励他)不如一起筹钱买雪柜、冷气机给希希在树屋过夜。」希哥听罢喊得更厉害:「不要在这里过夜。」我暗忖:「教育真是神圣而庄严的工作,唔识教,就好大镬。」

克服恐惧 父母感欣慰

教练继续对希哥说:「你看姨姨重还是你重,姨姨都安全落地,没事的。」希哥破涕笑说:「爸爸最肥最重﹗」那一刻,我很想跳下树屋,屡试无效,教练由政改谈到黄子华、楼市、陈百强的歌,希哥说:「都唔知哥哥讲乜」。当所有孩子都上落一次,已开始有孩子爬第二转,希哥与我仍是挨着高温逾半小时「观望」,最后是我讹称哥哥抱着你滑下去,让他扣着安全带,希哥抱住铁柱慢慢吊下去,过程及落地自然是持续狂哭,到地第一件事抱妈妈。

希哥休息一会突然对我说:「真的好惊。」我牵着他再走到树下说,刚才你靠自己爬上去树屋很高很高,已经好叻,虽然下来需要时间「耐左少少」,但无论如何你已成功了,不用再害怕啦。下次再来爬一次,好吗?希哥回答:「好呀,想呀!」

胆小的希哥,你有勇气克服畏高,固然令爸妈欣慰,但你克服恐惧说下次希望再爬上去,才令我感骄傲。 (虽然下次又可能再哭哭闹闹)。

分类
家长锦囊

为什么孩子做出挑战家长的行为?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婴幼儿心理发展协会

心理咨询师程卫强先生

「孩子故意做出挑战你底线的行为吗?」

「孩子的行为跟你的意愿完全相反吗?」

「孩子怎样罚都不怕,还好像愈罚愈『曳』!」

这些都是你的写照吗?很多时候,父母们都会为孩子的行为而操心不已,但其实孩子行为的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的情绪,例如孩子可能因为争宠而故意作出反叛行为,又或因为想得到父母的关注,而作出不当行为,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愈罚愈不听话」!

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Plutchik指出,我们有8种基本情绪(Plutchik, 1993),包括接纳、预期、厌恶、愤怒、悲伤、恐惧、快乐及惊讶,这些情绪会按「情绪链(Emotion Chain) 」表现出来,包括:(一)刺激、(二)想法、(三)情绪、(四)行为和(五)效果。

举例说,哥哥见到妈妈在照顾年幼的妹妹(刺激),不禁想到妈妈可能只爱妹妹而不再理会自己了(想法),因此出现悲伤和愤怒等情绪(情绪),于是便故意捣蛋(行为),结果妈妈放下妹妹在婴儿床,然后「处理」哥哥(效果)。在哥哥的眼中,妈妈总算放下了妹妹,因此,该行为达到效果。

年幼的孩子未必能透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点困难。其实,我们可以透过安抚孩子的情绪,并留意有关行为发生的模式,便可以改善其行为。

举例说,哥哥每逢看到妈妈照顾妹妹就会出现不当行为,这可以推测得到哥哥是希望得到妈妈的爱。因此,妈妈可以平衡一下与哥哥及妹妹的独处时间,让哥哥感受到妈妈也是爱他的,也可以邀请他一起去照顾妹妹。如果被忽略时就会有不当行为,这可能是引起父母关注的一个技俩,父母可以在不当行为未出现时就给予关注,但当不当行为出现时,就以故意忽略的技巧回应,以让孩子明白,不当行为并不能引起关注。

只要知道孩子的行为原因,对改善不当行为有莫大的帮助。想知道更多有关资讯,可与我们联络。

分类
家长锦囊

拖字诀 培育子女耐性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新领域潜能发展中心注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香港是一个物质丰盛的社会,但由于资源过于丰富,当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时,父母就会火速地给予他们充足的供应,让他们有着持续的满足。但是,家长太快满足子女的需要,会对他们有产生不良的影响,未能锻炼他们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会变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绪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乐或生活上的需要推迟,是培养情绪智商(EQ)的重要环节。假如父母习惯很快就满足子女的需要,但却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实这种评论对于子女并不公平,因为他们的耐性只是未经培育而已。

究竟怎样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迟呢?要训练子女的情绪智能,秘诀就是「不用反藤条,也不用虾条」,即既不需要使用体罚,也不常使用奖品,而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去磨练出来,培养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长可尝试参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当父母与子女上茶楼的时候,不需要让子女喜欢吃什么,便立即吃什么。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笼点心时,再等 5 分钟后才吃第二种点心;又或者是每次当子女想吃一笼点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与子女轮流吃点心。

例二:当子女要求父母买玩具时,父母不必即时买给子女,可向他解释留待几小时、几天或一星期后才购买,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当子女从街上回到家中时,不要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立即开电视,必须要求他先把鞋袜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发上等 3 分钟后,才可以开电视。

例四:当子女与父母出门时,不要让他们立即冲去按升降机的按钮,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门,一同步行到升降机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坚持和有信用 锻炼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须好好利用生活细节上的「拖字诀」,使用拖字诀并不代表否定或拒绝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时给予满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当使用这些拖字诀时,必须言出必行,无论子女撒娇也好、发脾气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坚持着「拖」的原则;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齿」,答应了子女的事就必须要做。

另外,当子女提出要求时,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释理由,不但可以训练子女的情绪智商(EQ),更可训练他们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细节上多下一点功夫,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子女锻炼情绪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