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家長錦囊

8 月 2023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饒方莉

 

家長有時面對兩個小朋友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例如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時,年紀小的弟妹就在哭。我們很多時只顧及弟妹,而忽略了哥哥姐姐,大的可能會說父母偏心只會關心弟妹。我們如何盡量平衡在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照顧和使他們感覺到一樣的愛護?

 

以剛剛的例子,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的時侯,媽媽要跟他說:「現在我需要照顧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可能身體不適或他正在哭。」這可以令哥哥姐姐知道原來媽媽需要照顧弟妹,「但是媽媽也很關心你的情況,不如稍後媽媽過了一些時間,我再過來找你看看你的需要或和你聊天。」

 

當然如果父母都在家時,便可以分工。爸爸陪伴年紀大的孩子,媽媽陪伴年紀小的孩子,但是香港人都比較繁忙,可能只有一位家長在家,也需要排一個優先次序。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大的孩子?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小的孩子?

 

第二個情況是可以邀請哥哥或姐姐一起照顧弟妹,例如說:「不如你過來幫我,我們一起嘗試能否安撫弟妹的情緒。例如拍拍他、跟他唱歌或和他聊天。」如果大哥哥或姐姐做到時,媽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的做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哥哥或姐姐,媽媽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得力的小幫手。」這使他感覺到他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做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去幫忙。

但是當我們安撫完弟妹的情緒後,我們也需要回到哥哥或姐姐身邊與他聊天,問他剛才為甚麼找我呢?他是想和我聊天還是想與我玩呢?

 

另外,最重要的是晚上睡覺的時間,因為這是最親密的親子時間。如果兩個的情緒也比較穩定,我們可以有一個三人一起的夜間睡前常規,例如是一起唱歌、聽故事、拍一下或掃背按摩等。媽媽可能在唱歌時能拍着兩個小朋友,我們可能左手右手各拍一個小朋友,並邀請哥哥或姐姐也一起參與拍拍的過程。可能他一隻手拍着媽媽,一隻手就拍着弟妹,這樣就好像有個三人一起分享的親密時刻,使睡覺也像與家長建立一種關係,而同時是三人一起的時刻。

 

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恆常和獨立的一對一的特別親子時間,例如是星期一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媽媽與年長的孩子,星期二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爸爸與年幼的孩子。

如此類推把父母的角色調換,與不同的小朋友相處,一對一的,使他們在這個特別的親子時間,能感受到父母跟自己有一個親密相處的時光,使孩子選擇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後家長就是跟從孩子建議,讓孩子作主導。

 

例如他想玩玩具就陪伴他,他想玩桌上遊戲就陪伴他,在當下就全心全意陪伴他,可以形容他當下的感受心情或是他正在做甚麼,令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很願意付出時間和很有愛地陪伴他,也規劃了弟妹和哥姐也有這種特別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平等地疼愛自己。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家長處理兩個小朋友的相處,使他們覺得可以平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

家長錦囊

8 月 2023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張作芳

 

早前聽過「再生勇士」楊小芳小姐的講座,她分享其經歷:在九歲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但她沒有因而自暴自棄,反而更積極裝備自己。憑著努力,她不但成為了亞運會的游泳選手,還「以足代手」,開始藝術創作,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成為了一位展能藝術家。在2011年,她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也在2013年成為「香港精神大使」。講座後,我詢問了幾位同學的看法,他們均表示倘若日後遇到困難也不再害怕,全因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決,並要傚法小芳姐姐一樣積極面對困難。

 

從小培養堅毅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難免會遇到逆境,屆時我們該以甚麼心態及方法面對呢?現今家長們往往會花很多心思在小朋友的學業成績上,期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在追求學問的同時,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也是同等重要。可是,一些人在遇到困難時,卻選擇用不同方式逃避,更甚者還會看不開而了結自己寶貴的生命,殊屬可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同學提升對抗逆境的能力,而這種堅毅的精神需要從小培養。

 

提升抗逆能力的三大要素

專家指出,提升抗逆能力有三大要素:「樂觀感」、「效能感」及「歸屬感」。「樂觀感」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對未來存有盼望,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决,這是面對困難應存的態度。「效能感」包括在面對困難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訂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代表了解決困難須具備的能力。「歸屬感」則是指身邊的人對當事人的關懷及支持。

對小朋友而言,家人及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例如,在小朋友面對學業困難時,如他能感到父母及老師關懷及支持他,而不會因成績低落而對他有所鄙棄,或出言漫罵,或對他冷言冷語,而是會與他同行,一同尋求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好讓他感到家庭及學校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簡單而言,「歸屬感」是建立「樂觀感」及「效能感」的基石,是為面對困難者提供的動力。

 

培養抗逆力 從小事開始

 

那麼,我們可如何在生活上培養小朋友的抗逆力呢?難道要等他遭遇挫折時才教導他嗎?事實上,我們可從一些小事入手。以跳繩為例,不會有小孩子天生便懂得跳繩的。這時,家長可從旁鼓勵,讓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學會的,此即上文提及的「樂觀感」。另外,家長可從旁協助,或示範跳繩的正確方法,讓他們感到父母陪伴着他,與他一同經歷困難,此即上文提過的「歸屬感」。待孩子初嚐過一、兩下成功的滋味後,可嘗試讓他們自己尋求如何協調肢體,掌握跳繩的方法,這便是上文所提及的「效能感」。

 

總括而言,我們可從小教導小朋友,當遇到困難時,應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也要為他們提供自我挑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身邊人的支持和關懷。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家長錦囊

8 月 2023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父母要記著,當小朋友說出自己情緒時,我們千萬不要跟他說:「不用擔心,傻的,不用想這些。」或「你這樣便行了,你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用左腦去回應,是無法舒緩右腦那種焦慮,亦不能夠安定到他那個中腦負責情緒區域的部分。

 

最後就是當父母能夠用一些情緒詞彙,將小朋友的感受能夠說出在腦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將右腦裡一些情緒,變成左腦的認知,我們稱之為Redirect。當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正在經歷和感受甚麼,這樣我們的右腦便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便是Problem Solving。

 

在處理小朋友焦慮和緊張等問題時,上述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除了先後次序之外,還要父母的耐性。我們要耐性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出對策。